正如鲁迅先生所言:“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正视淋漓的鲜血。”
是的,鲁迅的文学跨越了时空,在灵魂上给予年轻人共鸣,在精神上给予年轻人鼓舞,在人生的道路上,他一直站在我们身后,无论是什么挫折和磨难,我们都可以在流血不流泪中高喊:“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!”
二、
随着社会的发展,阶级矛盾越发尖锐,竞争内卷越发恶劣,生存的道路也没有了尽头。
可这一切的悲剧,都恰好折算在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头上。
老一辈的错误教育误导了无数后生,他们不理解年轻人的痛苦,却不以为然地拿“爱”去绑架和压迫。在新生代饱受了家庭暴力的摧残后,只有鲁迅先生用他的作品,击穿时空的桎梏,为我们申辩道:”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,此后幸福的度日,合理的做人。”
在绝望与痛苦的校园暴力中,老师的麻木不仁,同学的助纣为虐,在懦弱的束缚与恐惧的折磨下,我们战战兢兢的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教导:“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。”那是我们对于欺凌侮辱的最好答复,也是我们突破恐惧,向校园暴力冲锋的信条。
每当付出的辛劳得不到报酬,在阶级的剥削下苦不堪言,社会的阴暗面在张牙舞爪;“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,不愿在一切物质权威之前拜倒。”这是我们向不公和黑暗反抗时,心中默念着鲁迅先生的宣告。
年轻人喜欢鲁迅的原因很单纯,他的个性鲜明,和当下埋没性格的体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他的直率真实,是对虚伪而又浮夸的形式主义最好反击。
鲁迅将如何以年轻人的身份,在迷茫和缥缈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的方法,早已藏在了他文学的思想和文字中,让朝花终能等到夕拾。
况且鲁迅的思想和作品,也为当代的年轻人们带来了欢笑。
在大数据下的网络时代,年轻人需要的不是人模狗样的说教,也不是硬如尸僵的规则。
鲁迅先生的语言还创造了很多诙谐幽默的桥段。
例如在一些弹幕网站,我们总是能看到“鲁迅先生说过”、“鲁迅和我周树人有什么关系”、“救救孩子”等搞笑梗,在这个冰冷而又压抑的社会,年轻人当然渴望最简单的快乐、最率真的娱乐、最直接的宣泄。
比起那些活在世上,却“不识庐山真面目”的某某某,谁又能不爱虽以凋零,却余香依旧的鲁迅先生呢?
其实这也反应出现代社会,年轻人的快乐是真的很贫乏,巨大的压力和工作量,也让很多孩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叫苦连连,鲁迅先生接地气的思想和作品,却也成了黑暗中为数不多的闪光。
本身就收入不高的年轻人,又凭什么不能在劳累了一天后,用最低成本,去也是最高品格的方式,让自己活的开心起来呢?
三、
从某种意义上说,鲁迅先生的热度高发,也是当下特有的社会现象所造就的,这不是时代偶然,而是历史的必然。
那句:“从来如此,便对吗?”就像“人性圣经”一般,为多少年轻人向长辈的道德绑架提供了有力的回击?
他的语录让年轻人看到了希望,让年轻人们相信,当下的黑暗是暂时的,我们的未来是无量的;在冰冷沉珂的漫漫长夜中,有了等待黎明的勇气,
而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,又何曾找不到那个时代的缩影,饱受质疑和施压的新生代,又岂不是在黑暗中为自己与国家的前途,默默承受一切,从未放弃斗争的鲁迅呢?
正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。
也许,鲁迅先生的作品需要的不仅仅是朗诵,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学习,鲁迅先生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考试答案,而是在人生的考验中属于自己的试卷。
时间会证明一切。
鲁迅先生从未离去,他就站在了我们的身旁,他的思想从未过时,而是等待我们的聆听。他的文学不仅是那个时代新青年的灵魂,更是鼓舞当下时代年轻人的精神。
他不像老师那般严厉,古朴的外表下却也是慈爱的心,那种平易近人的韵味,也让我们有着穿越时空的共鸣。
不是年轻人越来越喜欢鲁迅,而是我们从来没有忘记他,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我们。
正如教员同志对他的评价:“鲁迅的方向,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