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0年,很多同志就提出,战争已经结束,必须组织解放军,大力开展工农也生产。
很不幸的是,不久朝鲜战争爆发,中国政府不得不做出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的政策,这场战争,直接打破了中国想工业化模式推进的计划,美国的封锁,直接掐断了中国对外经济的可能。
于是中国只能改变策略,从本身做起,开始内向型积累。
当时,农业在国民经济中,占据的比例最大,农业的发展,也关系着城市人口的吃饭问题,另外农业也是轻工业生产的原料基地,更是资本积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。面对外界的封锁,于是国家决定,从本国农业开始发展。
1950年6月30日,《土地改革法》正式颁布,同年秋天,政府组织30多万的干部,组成土改队,奔赴全国的农村,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了。
一直到1952年,中国七亿多亩土地,分给了三亿多没有土地的农民,极大地唤起了农民的劳动热情。1951年,全国的粮食产量,就超过了抗战之前的水平,比1949年增长30%,1952年更是获得粮食大丰收。
与此同时,1950年,新政府也开始推行农业税。
1953年,新中国开始推行经济建设,第一个五年计划,工业化进程全面的启动。可是这个时候,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。1952年,全国征收粮食547亿斤,支出却达到587亿斤。
工业化开始之后,大量的农民变成工人,以前的产粮大户,成为吃粮的,在加上基础建设,比如通水、通电等,从农村引进了大连的劳动力,他们对粮食的消费能力,比城市人口要多三到五倍,直接导致城市粮食不够吃。
城市人口,越来越多,商品粮需求急剧增加,供需出现问题。为了能够引进更多的工业设备,国家必须出口粮食,之间的矛盾很难解决。
土改之后,农民生活明显提高,可是农民都有一个传统,那就是贮存粮食,有余粮也不愿意卖掉。
1953年,全国甚至出现了抢购粮食的风潮。万般无奈之下,政府经过周密的讨论,最终定下——统购统销政策,也就是俗称的交公粮。
缴公粮、卖余粮,一时间成为支援国家建设,中国民众应尽的责任,在当时那个年代,在社会的各个阶层,都宣传一种精神,一种不变的主旋律,那就是“交公粮,支持国家工业建设”。
统购统销政策,对中国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,极为的关键。
1953年,政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,感觉以农户为单位,征收农业税已经不适应新农业的发展,于是在1958年,正式颁布了《农业税条例》。
说到这里,大家应该就明白了,当时的交公粮,其实就是在为国家交税,国家用这些税款,向西方购买工业化产品,这就是当时中国发展的基本思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